2007年12月23日 星期日

碳交易(碳排放,減碳)

海島窒息論
販售豁免權︰碳補償交易始終是商業活動的藉口
澳訂碳排放交易計劃 左缺控制措施右缺程
行政院CO2減量新目標 2025年回歸2000年基準
到達里程碑之後:西雅圖溫室氣體減量的啟示

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量 是目前永續發展很重要的一環
全世界因溫室效應已發生許多災害 而氣候也慢慢的在變化
水平面也慢慢的升高 也希望各國能確實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
好讓我們的地球能永久生存

風力發電

台灣風力發電的潛力
台灣發展風力發電的迷思
各國改良風力發電 成長最快能源科技
風力發電成長快速 美國居全球領先地位
澳洲將興建南半球最大風力發電廠

澳洲 美國 英國 風力發電的技術都有小成
不過仍不及火力發電 核能發電 原因在風力的穩定性及方向
在台灣使用風力發電還有很多迷思 成本問題 用電量問題
風沙,鳥類對機器的影響.....等等
所以說對目前的台灣用風力發電還不是時機

生質燃料

2007國際回顧:潔淨能源的質疑之聲:生質燃料恐不環保
前瞻2007之綠色能源:四階段推動生質燃料 落實能源會議結論
生質燃料
生質柴油崛起 然經濟與環境效應仍待評估
法國生質燃料泡沫化? 業者表示樂觀

現在全世界都面臨石油危機 而石油在國際間的價格也一直持續標高
民生物資也受到影響 開發省油及其他代用能源 或從植物中提煉出油來使用
儼然呈現在的趨勢

2007年12月3日 星期一

氣候異常&心得

全球氣候異常 日本梅雨季超長、歐美熱浪
氣候異常 西班牙遭逢三年大旱
北美氣候異常 東北21℃ 櫻花提早開
氣候異常溫暖 俄羅斯熊遲遲無法進入冬眠
氣候異常 澳洲維多利亞省氣溫創9月份歷史紀錄


天氣的異常,起因都是地球的暖化,影響動植物的生態
原本春天才會開的櫻花提前開放,灰棕熊的生態,冰河可能溶化
世界各地產生熱浪,乾旱而導致的糧缺,這一切都在電影[不願面對的真相]中有提到
時序錯亂,必須減少co2的排放,雖然還是有國家不簽署京都議定書
但是,如果全球人不在重視這個問題,我相信電影[明天過後]很快就會發生了

地震之新聞&心得

南亞地震引發大海嘯 40年來最嚴重災害
2005回顧:巴基斯坦史上最強地震 數萬人罹難
日本承認地震使核電站出現更多洩漏
2005年印尼地震 造成大量珊瑚礁死亡
爭地震測報時效 氣象局增點觀測


台灣經過921地震後,所有的產業都受到影響, 而國際間也時常聽到嚴重的地震產生 
因地震的死傷亡人數也越來越多,雖說天災人們很難防範,但是能知道何時發生?在何地?
如能探知這些,就能減少死傷亡人數或者我們的財物損失 
日本已能在一分鐘前發布警報 台灣也要加油!

2007年11月8日 星期四

澳洲 - 鯊魚灣

GOOGLE MAP

鯊魚灣世界遺產
海灣覆蓋了大約10000平方米的區域,平均深度為10米。它被很多淺灘分割為很多半島和島嶼。海岸線長約1500公里。鯊魚灣坐落在三大主要氣候帶的過渡地帶,也處在兩個植物學區域的中間。
德克 · 哈托是該地主要的歷史紀念地,因為早期的探險家都從此登陸。
鯊魚灣也有動物學上的重要性,因為在這塊土地上生存著超過10000頭儒艮(海牛),同時,這裡也有很多海豚。這裡還生存著26種澳大利亞瀕危的哺乳動物,超過230種鳥類以及將近150種爬行動物。這裡也是魚類、甲殼類和腔腸動物類的重要繁殖及生長的地方。這裡有323種魚類,包括很多的鯊魚和軟骨魚綱。
鯊魚灣中部分寬吻海豚是已知的唯一能夠使用工具的海洋類哺乳動物。當在沙質海底搜索食物的時候,它們會用海綿來保護自己的嘴部。且這項技能只由母海豚教導給牠的女兒。
鯊魚灣也有著已知的最大面積的海菜草區,海草覆蓋了大約4000平方千米的區域,包括世界上最大的海草沙洲——Wooramel海草沙洲。鯊魚灣也有一個地點最多海草種類的記錄,這裡存活著12種海草,其中九種在其他地區也常常一塊兒生長。
在海灣南邊的哈美林池(en:Hamelin Pool, Western Australia),由微生物所搭建的疊層岩已經有超過3000年的歷史。哈美林池有著世界上最豐富多樣的疊層岩類型。
鯊魚灣在1991年被評選為世界遺產,遺產覆蓋了大約23000平方公里的範圍,包含了很多保護區和保留地,包括鯊魚灣海洋公園、弗朗索瓦·佩倫國家公園、哈美林池海洋自然保護區和很多被保護的島嶼。





題外話:


疊層石(英語:Stromatolite,或稱層疊石,源自希臘文strōma與lithos)可定義為「從某一點或有限的表面開始增生,並聚集石化,形成逐漸增大的沉澱物生成構造」。自然界中有許多不同型態的疊層石,包括圓錐狀、層狀、分枝狀、圓頂狀或原柱狀等。
一般認為疊層石是由一些微生物,尤其是藍菌(舊稱藍綠藻)所黏結堆砌而成,不過事實上古代的疊層石只有少數含有微生物化石。關於如何有效辨識生物性與非生物疊層石,是地質學的研究對象之一。地球上有許多形成於前寒武紀的疊層石,其中較早的(如太古宙)可能是單細胞藍菌聚落所遺留的化石;較晚的(如元古宙)則可能為真核綠藻的早期型態。
現代疊層石主要可見於鹽湖或潟湖當中,這些極端地帶較缺乏動物的覓食,例如澳洲西部的鯊魚灣哈美林池(Hamelin Pool)。此外位於墨西哥北部沙漠的Cuatro Ciénegas,也有發現一些處於淡水之中的疊層石。

出處:

WIKI百科 - 鯊魚灣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9%AF%8A%E9%AD%9A%E7%81%A3&variant=zh-tw

WIKI百科 - 疊層石
http://zh.wikipedia.org/wiki/疊層石

如何去:
http://www.sharkbay.asn.au/region.html
裡面有寫Shark Bay 觀光怎麼去, Perth到Overlander一週有六班灰狗巴士

以色列 - 哭牆

google map

哭牆(Wailing Wall),是耶路撒冷的必訪之處,這面匯集猶太人千年來淚水的石牆,佇立在聖殿山(Temple Mount,也為聖經所提之摩利亞山Mount Moriah)西側,因此也稱為西牆(Western Wall)。


<哭牆位置圖。哭牆位於耶城最神聖的聖殿山(目前是一大清真寺Dome of the Rock所在地)西側。>

(圖片來源:AtlasTours.net, edited by 老王)

西元前11世紀,大衛王定都耶路撒冷,建立了以色列王國;之後他的兒子所羅門王在現在的聖殿山上建立了宏偉的聖殿,以稱頌敬拜耶和華神,人稱第一聖殿(First Temple),從此猶太人便將此處視為最神聖的地方。到了西元前586年,巴比倫帝國大君尼布甲尼撒(Nebuchadnezzra)攻陷耶路撒冷並毀了第一聖殿。西元前37年,希律王爲了收買猶太人心,在第一聖殿遺址重建了更華麗雄偉的第二聖殿(Second Temple);直到西元70年,第二聖殿被羅馬軍夷為平地,但刻意留下聖殿西邊一片保護聖殿牆垣的石牆,以顯示羅馬軍隊之強大,這片石牆即為哭牆。

羅馬統治期間,屠殺了一百多萬猶太人,並且不准他們進入耶城,並宣佈永遠放逐猶太人。猶太人開始數著沒有家的日子,成為世界的孤兒,在各地受到歧視與驅趕。至拜占庭時代,才允許猶太人在聖殿摧毀追思日時進入耶城,每年回鄉憑弔一次,哀悼在異邦受苦受難的同胞及追憶所羅門時期的光榮。猶太人整整流浪了兩千年,直到1967年六日戰爭成功擊敗約旦人才得以重建以色列國。

哭牆是以色列國在上古時期唯一留下一面代表被毀聖殿的「遺物」,從世界各地歸來的猶太人看到這面大牆焉能不哭?撫摸石牆遙想兩千年來流離失所的悲苦,因著沒有國家而一次次的被驅逐及屠殺,所有的苦悶及悲憤一一湧上心頭,怎能不心酸?怎能不落淚?


<那顆金色的洋蔥頭就是全耶城超級霹靂無敵神聖的地方(這樣形容一點都不誇張,真的):圓頂清真寺(Dome of the Rock)。2000年前同樣的地方豎立的是所羅門王建的聖殿,右邊的牆為聖殿僅剩下外圍的一面牆,即為哭牆。>



由於哭牆是耶路撒冷相當重要的地方,而只要猶太人聚集之處都會被嚴密保護;所有出入口都設有檢查站,需把身上所有的東西掏出來再走檢查門,是相當仔細的安全防護。從入口進入後,一大片白色廣場映入眼中,廣場的底部,則聳立著這面由許多白色大石推疊出高約20公尺、長約50公尺大名鼎鼎的哭牆。


<進入哭牆的入口共有五個,每一個都有嚴密的檢查站。這裡曾經發生太多的衝突,仔細的檢查是必要的。>



<這面舉世文明的哭牆就在我眼前,真是不敢相信.....>



廣場分成兩部分,由一面鐵絲網隔開,左邊是男生區,右邊是女生區,祈禱時必須男女有別的進到哭牆前。男生需佩帶傳統小帽,如果沒有的話可在入口處領取小紙帽,覆一個在頭上;女生則須穿著樸素。


<左邊是男生區,右邊是女生區,中間由一道跟人差不多高的鐵絲網隔開,每一個男生都要帶上猶太人的小帽子才能進入。男女分開的原因是使雙方能更專心祈禱。>



走到牆下,只聽到禱告的聲音。有的低身啜泣、有的撫牆而哭,涕淚漣漣、有的手持經卷,口中喃喃自語;有的左右搖擺,上下搖動,激動不已,另人心惻。往往一個人站在牆下禱告良久才面對著牆倒退離去,尊敬這牆的程度令人感動。


<道貌岸然的老者、年輕的猶太教徒,時低語、時大吼的祈禱;有些拉比(拉比就是老師的意思)甚至會先唱一段禱詞,其他拉比在一同合唱,無論是何種方式,在在表現出他們的頌讚及詠嘆。>



<女生區則就比較安靜了。大部分的女生都會拿著一本經文默念,有些站著有些坐著。>



<想到傷心處,則低頭啜泣,不發一語。哭牆上的細縫,被塞滿了給上帝的信,聽說以色列政府每年得花上很多人力來處理這些信件及紙條。>



<離去時,則以臉對著牆倒退靜默離開,表示對這面牆的尊敬。>

猶太人是上帝撿選的子民,但也是倍受苦難的一群,雖然經歷過大衛王及所羅門王的榮耀,但至今上帝給他們的試練仍是沒有結束。我伸手撫摸這片千年來被猶太人淚水及汗水拂著發亮的白牆,和著身旁哭聲及禱告聲,似乎真能感受到他們的痛徹心緋。很奇妙的,哭牆周圍總是有許多鴿子,仰頭看著在哭牆上安心做窩的鴿子們,在經歷了這麼多年的顛沛流離,他們似乎爲這片牆帶來許多的平安。

出處
老王流浪的大夢-人神共泣的哭牆
http://www.starblog.com.tw/post/152/2809

2007年10月21日 星期日

巴西 - 依瓜蘇瀑布

google map

巴西-依瓜蘇瀑布Iguazu

伊瓜蘇瀑布是世界上最寬的瀑布,它是來自巴西北部海拔1300公尺高的(SERRA DE MAR)馬樂山脈,這條叫依瓜蘇河長1320公里與阿根廷MISIONES省交接,走到PUERTO IGUAZU時有個大斷層,而造成的自然瀑布景觀。她位於巴西和阿根廷交界的依瓜蘇河的下游。流經巴西高原1320公里,河水流至伊瓜蘇瀑布處,河面已達4公里寬,河中間有許多的小島,把河水分成許多支流。當從巴西高原的懸崖峭壁上突然墜落時,幾百條的支流形成了壯觀的瀑布鍊,特别是在雨季,由於水量充足,幾百條瀑布鍊聯在一起,從天而降,雷鳴般水的冲擊聲浪可以傳到25公里以外的地方,巨浪掀起的水霧高達150米,水霧在陽光的照射下,演變成七彩繽纷的,形狀各異的彩虹。伊瓜蘇瀑布的壯美景觀被譽為南美洲的一大奇觀。稱為世界八大自然奇景之一的CATARATA DE IGUAZU依瓜蘇瀑布,早期由西班牙探險家ALVEAR NUNES CABEZA DE VACA在1542年1月31日發現的,他原本是在尋找要到亞松生ASUNCION的道路,當船到了瀑布時,看到此景大叫『好美的瀑布啊!聖母瑪麗亞』,過後來人們就以他的名字列為第一到達此地的白人。由於這個河道在此高低落差相當大,平均起來每座瀑布的高度都在65至90公尺上下,整個瀑布的面寬2700公尺,其中2000公尺歸阿根廷,700公尺歸巴西,由於依瓜蘇河(RIO IGUAZU)每秒平均有1700立方公尺的落水量,所造成的大小瀑布在夏天時共有275個,冬天時300個左右,其中最大最聞名於全世界的有GARGANDA DE DIABLO(魔鬼咽喉),其他還有SALTO SAN MARTIN聖馬丁的跳躍,ADA Y EVA亞當和夏娃,TRES MOSQUETEROS三劍客和SALTO DOS HERMANAS兩姐妹瀑布等‧‧‧ GARGANDA DE DIABLO魔鬼咽喉是依瓜蘇瀑布裡275個大小瀑布中最為壯觀的一個瀑布之一,是由SALTO SANTA MARIA、SALTO MOSQUETEROS、SALTO FLORIANO、SALTO BENJAMIN CONSTANT、SALTO UNION、SALTO ESCONDIDO、SALTO BELGRANO和SALTO RIVADAVIA聯繫而成,總共高90公尺,寬450公尺,是依瓜蘇瀑布裡的瀑布之王,水由約80m高的頂上沖下來,因水量大,又有凹形地,沖出後所造成的水勢及聲音,有如千軍萬馬,又像天崩地裂,實在無法形容它的壯觀及奇景,難怪被稱為世界最美的瀑布。這裡是阿根廷和巴西分界,被稱為魔鬼咽喉是因為其形狀像是馬蹄的樣子,彎曲的像是個咽喉的樣子,在15世紀時,由於當地土著在不了解瀑布正確地形時,可是又常常當船隻到達此地時,被瀑布淹沒,發生船難,所以傳說中就把此地叫做魔鬼咽喉,以為有魔鬼住宿在這裡,以吃人類為生,而瀑布響亮的水聲就是魔鬼吶喊的聲音。IGUAZU(依瓜蘇)這個字在當地印地安MACUCO人,土語裡代表"大水"的意思。 由於依瓜蘇河這條河流遍巴西西南部地區,因為這些地區森林濫砍後,雨後帶走沿岸中很多的泥沙,石頭,所以河水經常是黃色的,這是可想而知的,河水污染也就是這樣而來的,因為沿途土質很細,沖到水裡的黃色泥漬經過1800公里經過阿根廷大半北部後流入大西洋時還是黃色的。在1984年時由UNESCO世界生態保護協會宣佈這裡將是人類的共有財產後,阿根廷及巴西政府為了響應這個決定,巴西在這裡撥出了十八萬千五百公頃(185000)的土地於1939年劃定為國家公園保護區。阿根廷政府在1934年劃定此國家公園,並這裡撥出了六萬七千公頃(67000)的土地劃定為國家公園保護區,它是南美洲一個最大自然生態保護區之一,以保護這裡各式各樣的植物、動物、昆蟲等,如CANELAS肉桂樹、PALO DE MARFIL、JERIVAS Y PALMITOS芭蕉樹、ORQUIDEAS蘭花Y BROMELIAS和各式各樣的顏色和種類的蝴蝶。ONZA PINTADA多顏色猴、TAPIR膜、CAPIVARA、VENADO鹿、GUAXINIM、MACACO-PREGO狐猿、QUATI Y EL JACARE DE BUCHE AMARILLO、PUNA美洲豹和SERPIENTE蛇。它有兩百多種植物,448禽類,80種哺乳類。此地氣候屬溫熱代氣候,冬季平均溫度為攝氏15度,而夏季平均溫度為攝氏28度,降雨量為2000CC,平均溼度75~90%。

照片:
http://lydia6911.myweb.hinet.net/images/Iguazu1.jpg
http://lydia6911.myweb.hinet.net/images/Iguazu2.jpg
http://lydia6911.myweb.hinet.net/images/p7.jpg
http://lydia6911.myweb.hinet.net/images/iguacu3.jpg
http://lydia6911.myweb.hinet.net/images/iguacu5.jpg
http://lydia6911.myweb.hinet.net/images/Iguazu4.jpg
http://lydia6911.myweb.hinet.net/images/igfallfav2.jpg

出處:
世界景點介紹-巴西伊瓜蘇大瀑布
http://lydia6911.myweb.hinet.net/Iguazuwaterfalls.htm

2007年10月15日 星期一

剛果-剛果河走廊

google map

剛果河走廊 剛果河僅次於尼羅河,是非洲第二大河,剛果河“走廊”則是中部非洲旅游的重要景点。它將剛果河流域的自然景光和人景觀描繪成一幅多姿多彩的畫卷。從布拉柴维爾乘船上行,首先看到的是姆巴穆島,這是個由剛果河常年沖積而成的沙洲,綠樹成蘟,碧波细浪,風景如畫,吸引着大量的詩人、畫家和外國游客。

出處
旅遊網-剛果介紹
照片
1: http://mars.lssh.tp.edu.tw/~u5350002/picture/Congomap.gif
2: http://www.geocities.com/kfzhouy/Regime/congo.jpg
3: http://www.sxsport.gov.cn/ifile.php?xname=CB7MF01&fname=1121046899.jpg&thumb=m&resize=600

2007年10月10日 星期三

安大略省-渥太華的介紹

google map

 加拿大首都渥太華(Ottawa)位於安大略省東南部與魁北克省交界處。首都地區(包括安大略省的渥太華市、魁北克省的赫爾市和其周圍城鎮)人口110多萬(2005年), 面積4662平方公里。市內有渥太華河由西向東湍流而過,將整個城市南北分開。南部居民是英國移民後代,講英語;北部居民是法國移民後代,講法語。 裏多河自南向北穿城而過,注入城北的渥太華河。渥太華為加拿大第四大城市,是水、陸、空交通樞紐。水力資源豐富,以輕工業為主,有造紙、木材加工、食品、機械製造等工業。

 渥太華處於低地,平均海拔約109米,周圍幾乎完全被加拿大地盾的岩石群所包圍。屬大陸性寒溫帶針葉林氣候。夏季空氣濕度較大,有海洋性氣候的特點。冬季由於北面沒有橫亙的山脈,來自北極的乾燥強冷氣流,可以毫無阻擋地橫掃渥太華大地,氣候乾燥寒冷,1月平均氣溫為-11度,是世界上最寒冷的首都之一,最低氣溫曾達零下39度。春天一來,整個城市佈滿了色彩艷麗的鬱金香,把這座都城裝扮得格外美麗,因此渥太華有“鬱金香城”的美譽。據氣象部門統計,渥太華每年約有8個月夜晚溫度在零度以下,故有人稱其為“嚴寒之都”。

 渥太華也是一座花園城市,每年有200萬左右遊客到此觀光遊覽。 渥太華依山傍水,風景秀麗。市中心區位於上城和下城。裏多運河以西,為上城,這裡圍繞著國會山,集中了不少政府機關。坐落在渥太華河畔國會山麓的國會大廈是渥太華著名的建築群(義大利哥特式建築群),中央有陳設著加拿大各省標誌的大廳和一個高88.7米的和平塔,塔頂有個帶著53個鈴鐺的鐘琴,塔內有戰爭紀念碑。塔的左、右分別是眾議院和參議院,後面是規模宏大的國會圖書館。1915年大廈曾遭火焚,翌年開始重建,1927年竣工。在國會山正南方,沿著裏多運河是聯邦廣場,廣場上中央聳立著1939年5月建成的國內戰爭紀念碑。國會大廈對面是威靈頓大街,聯邦政府大廈、司法大樓、最高法院、中央銀行等重要建築等首腦機關座落在這條大街上。裏多運河以東為下城區,這裡是講法語的居民集中的地方,這裡有很多重要建築物,市政廳、國家檔案館、加拿大造幣廠以及渥太華歷史博物館和法國羅馬天主教的聖母瑪麗亞大教堂等建築;還有聯邦火車站及具有法國建築風格的鐵路旅館--勞利大樓。

出處

照片 
http://wso.myweb.hinet.net/canada06.htm